在沙漠种一棵树——挖坑、填土、植树、浇水、覆土、固定……完成“三分种”之后,接下来就是很多个日日夜夜的“七分养”,养护它长成一棵可以保护荒漠的树。
在树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,人也发生了很多故事、很多变化。
《种》
这是自蚂蚁金服更名为蚂蚁集团后,推出的第一支公益短片,讲述了三个关于“相信”的故事。四十年前,八步沙六老汉开始造林治沙,并立下子承父志的誓约,如今到郭翊已是第三代。从小听爷爷说“种树就能赶走‘黑风黄沙’妖怪”的郭翊,却想蹚出一条不同于老一辈的治沙路。2018年至今,郭翊和乡亲们在蚂蚁森林354号林种植梭梭3600亩。从人工治沙到互联网治沙,从爷爷到父亲再到自己,郭家三代坚信自己做的事情,终能把黑风黄沙降伏。山北边的赵定宝,和山南边的杨瑞桃,之前素未谋面的一对儿,因为参与蚂蚁森林“云龙滇金丝猴生态廊道修复项目”而相遇相爱,喜结连理。这看似在讲爱情故事,却透出一丝哲学意味——是猴成全了人,还是人成全了猴?如今,蚂蚁森林483号林已造林超过1400亩,为云龙县相邻的两个猴群、约170只滇金丝猴搭建起基因交流通道。人因为相信,爱情故事有了后续,未来,金丝猴应该也会有后代。2016年8月,蚂蚁森林上线,很快沈勇的女儿笑笑出生,沈勇夫妇以女儿的名义在手机里种下一棵花棒。孩子是天真的,无法想象手机上的小树怎么就能开出真的花。于是沈勇牵着女儿的手,走在寻找花棒的漫漫长路上,想让她相信一朵花的奇迹。2020年,阿拉善左旗额尔克哈什哈苏木的蚂蚁森林171号林里,8285亩花棒相继绽放。沈勇终于可以向女儿证明,女儿也终于有理由相信,爸爸在手机上每天浇水的花棒,开出了不只一朵花,四年前的沙漠如今是一片花海。
如果要为这三个故事提炼四个打动人心的关键词,我觉得是:真实、艺术、凝聚、相信。全素人拍摄,没有明星大咖助阵,片中三个故事取自真人真事,所有场景全部赴地实拍,正如片头字幕所说,“所有演员就是他们自己,所有故事就是他们本来的事”。没什么刻意,也无需刻意,因为真实本就有万钧之力,而短片只要将真实做到极致,这种力量就会倾泻而出,流进受众心间,引发情感共振,最终收获共鸣。
这是一支看着像却又不像纪录片的短片。它采用纪录片式拍摄过程,奠定了全片真实自然、质朴流畅的整体基调,最大程度还原出了真人真事自带的震撼与感动,没有辜负片中人物的真心实意,更没有浪费掉这些好故事。另一方面,影片做了比纪录片更多的功课,试图通过意象化的运镜手法,艺术化的文案旁白,来增添短片的质感、颗粒度和表现力,输出一种艺术化表达,展现出中国大地上那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光辉,还有身处其中的人们真实而富有诗意的经历。
写稿前,我跟短片幕后的操刀团队胜加聊了聊,才知道,这次拍摄对他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。时间紧任务重不说,还要兵分两路深入西南西北,现场更会面临许多不可控因素,人员、环境、气候……随机应变是必须的。一向隐居大理的导演刘林也格外敬业,参与了许多前期准备工作,专业精神可嘉。或许正因幕后团队的迅速凝聚,因为他们坚持真实而扎实地推进执行这次拍摄,我们才能在屏幕这端无缝感受到,西北村落的黄土、风沙、粗犷和坚守,西南山头两端的丛林、山雾、情愫和相守,还有蚂蚁森林承载的追寻、希望、执著和传承。
从“树”的创意出发,落脚点却未止步于“树”,短片最后想传达的是一种相信:是啊,在时间的打磨下,在我们的努力中,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已渐渐成为我们当初期待的现实。我们在手机上浇过的水、种下的树,也终会长成大树,长成我们曾经相信的样子。树也不只是树,一棵树就像一个人,会根系相连,会顶天立地。当我们愈发相信这些树木的存在和壮大,就证明我们也愈发懂得参与公益、守望相助的重要——树连成林,人手牵手,这两幅画面的模样多像。真实,艺术,凝聚,相信——或许这四个关键词里也同样蕴藏着,蚂蚁集团想透过公益短片告诉每个人的:公益的“主角”,原本就是你和我及身边每一位“有故事的普通人”。我们这些人是真实的,我们经历的故事是真情实感的,当我们凝聚一心种下希望,当我们相信并期待希望,希望就总有一天会成为实现。蚂蚁集团的答案是,当触手可及的微小善意汇集起来,就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,正如它一直所做的——在数亿用户的日常生活中,不辜负每一份相信,为了将所有善意变为现实。能查到的数据是,蚂蚁集团已将5.5亿用户在手机上种下的2.2亿棵树,实实在在种在了中国大地之上,守护一方水土,帮助一方同胞,践行它承诺的公益主张。这一公益主张也与蚂蚁集团的品牌精神“为世界带来微小而美好的改变”一脉相承。更重要的是,蚂蚁集团在我们心中种下一种信念,让我们有信心去相信,正是我们这些认真对待生活的、再微小不过的普通人的凝聚、再凝聚,才能为这世界带来一点又一点的改变。
—— END ——